親愛的 Reader,
我是生命教練 Natasha。
最近走在路上,無論是在哪裡,
總是能聽到很大聲的蟬叫,
果然就是東京盛夏的聲音。
你所處城市的夏天,是什麼聲音呢?
Be present, not perfect.
這是最近很能帶給我安定的一句話。
光是在心裡想著,
就有一種落地紮根的感受,
呼吸也跟著緩了下來。
讓我那總是愛飄泊的思緒小船,
隨著這句話,回到當下「此時此地」這個港灣,
得到片刻的安歇與休息。
最近愛飄泊的思緒小船總是飄去哪裡呢?
細細覺察,我的思緒小船啊,
總愛飄去幫我規劃事情,
尤其是那些還「不明朗,不清楚,不知道」的事情。
最近的例子是,一個還不清楚結果長什麼樣子、
也不確定中間的步驟是什麼的 project.
這個不明朗、不清楚的狀態很難受,
於是我一貫的反應模式是:
窮思竭慮地規劃,試圖用規劃,來緩解這個不舒服的感受,
以獲得舒坦。
然而多年來許許多多次的親身體驗是,
這樣的途徑,根本不會獲得舒坦,
反而招來了更多焦慮,擔心,
到某個程度之後,身心俱疲,
便開始想放棄,或逃避去做別的事。
不確定性出現,窮思竭慮規劃,或是逃避,
就是我的慣性模式,
在這幾天,我又清楚地看見了一次。
然而,
除了以上兩種模式,是否還有別的選項?
在窮思竭慮解決與逃避的兩極之間,
是否存在一個中間點?
昨天,當我又意識到自己的思緒不停地在規劃,
捲在計畫以及焦慮擔心的洪流中打轉時,
我停了下來,
在心裡「轉身面向」那個不舒服的源頭。
細細感受這個「不明朗、不清楚、不知道」所帶來不適的身體感覺,
在我胸口的地方,兩個肩膀之間的水平線處,
感覺像有上千隻黑黑紫紫的螞蟻在爬,
有些甚至在咬我,
又癢,又痛,又麻。
然後,
這次我沒有急著解決或逃走,
而是轉身面向它,
選擇溫柔,友善,慈悲地凝視,
用全身心陪伴這個不舒服的感受。
就僅僅是溫柔地凝視它,陪伴著它,
大約五分鐘後,
這個又癢又痛又麻的感受,
竟然慢慢地開始有種軟化、化開的感覺。
於是我體會了,
那個解決與逃避的中間值,
就是轉身面向,允許,
而這是非常有力量的。
允許的力量,
來自不干涉,來自慈悲地凝視;
來自當困難經驗出現時,轉身面向它,與它同在,
放開頭腦對於「必須有所作為」的執著,
在心裡創造出一個空間,
讓身心本具的智慧可以發揮作用,協助我。
回到了平穩,慈悲的狀態,
我讓自己在這裡停留久一點。
回頭看那個 project,
問自己:
「什麼樣的做法,
是對於包含我在內的整體,最有幫助的?」
浮現出的智慧是,
「怎麼做都好,
重點是在充滿愛的狀態裡做。」
Key takeaways:
1) 你對於不確定,未知的慣性反應,是什麼呢?解決較多還是逃避較多?
2) 未知的不舒適感,在你的身體上是什麼感覺呢?
3) 邀請你下次覺察到未知的不適又出現時,嘗試不糾纏或逃避,而是以溫柔,友善的目光,凝視它就好。
4) 當感覺自己平穩下來,問自己,「對於包含自己在內的整體,最有幫助的做法是什麼?」
-
今天的分享比較長,
先寫到這裡,感覺也有些累了。
如果以上分享有帶給你一些啟發或觸動,
歡迎你告訴我
Otherwise, 我們下個月見啦 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