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愛的 Reader,
這幾天東京開始有了冬意,聽說台北也變冷了,
你所處的城市,開始進入冬天的節奏了嗎?
其實本來這個月的文章已經寫好了,但是今早收到了一封電子信,信的標題出現了一個我從來沒有看過的詞,激發了我的好奇心。
這個詞是,Toxic Productivity, 我暫時翻它作「毒性生產力」。
打開信件點當中的 Podcast (連結放底下), 聽頭五分鐘就決定把本來寫好的文章擱置,好好地寫這個主題。
Toxic Productivity,毒性生產力,指的是一個人對於生產力以及效率的追求主宰了大部分的生活,並陷入一種彷彿自己別無選擇的陷阱之中。
具體表現可能有以下:
- 腦子裡總是在轉「我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做完」,「我現在有點時間,可以做點什麼事」,當感覺自己沒有在幹麻,就渾身不對勁、不安,立刻想為自己找些事情來做。
- 常把「做事」放在「人」的前面,對於結果、效率、完成度的重視,高於生活中的一切,例如自己的身心狀態、眼前的關係。
- 事情的成果,大幅度影響了自我價值感。要是事情有做好,就暫時可以喜歡自己,事情沒有做好,就不知道該怎麼喜歡自己,甚至嫌惡自己。
當我聽到以上,尤其是第三點的時候,我整個人抖了一下,因為完全就是我。
以上三點你中幾個呢?
根據 Israa Nasir 心理師的分享,如果三個都中,你很有可能中生產力的毒了。
-
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?
生產力以及效率本身是好的,它幫助我們用最少的時間成本完成最多的事,促成人類的科技發展及文明。
然而,當走過了頭,便產生毒害了。
毒性生產力的毒害之處,在於錯把生產力當作安全感、滿足感的來源,
卻沒有發現,它帶來的僅是短暫的舒緩、快感,
代價是錯過了當下,錯過了面前的人,錯過此時此刻最真實的生命。
這將導致我們失去連結感,而感到空虛,
接著就必須利用「做更多事」來處理空虛所帶來的不適,
用效率、生產力來讓自己獲得短暫的舒緩,
惡性循環也就這樣開始了,感到自己別無選擇的陷阱也就這樣形成了。
然後在某些清醒的瞬間,
便開始自問 :
「我到底在幹嘛 ? 」「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?」
「我到底在活誰的人生 ?」
卻眼看著這樣的空虛、無力感,安靜且緩慢地腐蝕自己的靈魂而無能為力。
-
Reader,讀到這裡,你是不是已經被我嚇壞,感到人生無望?
如果是的話,不好意思喔,因為我太有感了,所以想著寫著用詞的下手就重了一些。
要走出這個陷阱,需要體認到的一個真相是,
生產力與效率並不能帶來恆常的滿足,
真正讓我們打從心底感到滿足的,
是被接納的感受、是歸屬感,
而它們不需要、也無法用「把事情做好、做完」來賺取。
身為人類的最基本情感需求之一 -
歸屬的感受,靈魂有家的感覺,
不需要、也無法用不停做事情來換取。
我們先在這裡停留一下吧,
留些空白,讓剛剛讀到的一切有空間可以往下沉澱。
-
走到這裡,或許你會冒出這樣的疑問 :
「不講求生產力和效率,難道我就擺爛嗎 ? 工作還是要做啊,家事還是要做啊。」
的確,生產力是很重要的,效率本身也是沒有問題的。
當 Israa Nasir 心理師被這樣問到時,
她指出「健康生產力 (Healthy Productivity)」與「毒性生產力」的分別。
這兩者很重要的差別在於「休息的地位」。
在毒性生產力中,休息是要用「賺來的」,是把事情做完才可以獲得的 (Earned Rest),
健康生產力中,休息是「內建的」 (Baked-in Rest)。
除了休息之外,
「刻意的留白」也是內建的,「清楚的界線」也是內建的。
區別健康生產力與毒性生產力的還有做事的根源以及動力來源。
舉例來說,當做事的根源是不安,
(例如他人的認同、證明自己的價值、對未來的擔心等)
動力來源是來自於恐懼,就容易落入毒性生產力的陷阱裡。
-
讀到這裡,
如果你發現自己不小心中毒性生產力的毒,也沒有關係的,
最關鍵、最可貴的是,你現在發現了、看見了。
It makes the whole difference.
我們需要做的,也並不是把毒性生產力消滅、把恐懼消滅,
而是改變與它的關係,使自己不再受它支配,和平共處。
關於這點,我之前和佐編茶水間 Zoey 在 Podcast 中有聊到,
歡迎你回聽【我,是誰?Ep.4】看見自己內在最深層的恐懼,然後呢?怎麼與你的黑暗共存?。
與自己的恐懼和平共處,是我每天的功課,
未來我們可以繼續慢慢聊。
-
今天先分享到這裡啦,邀請你覺察反思,
- 毒性生產力的三個具體表現,你有哪幾個呢 ?
- 生活中,真正能帶給你歸屬感的是什麼呢 ? 即使只有短暫的一瞬息也好。
想起來之後,用它為你的生活定錨。
文章提到的 Podcast 連結在此
Is Toxic Productivity Ruining Your Life? w/Israa Nasir
-
最後,
我常常在分享文章後收到的回饋是,
「Natasha,謝謝妳的分享,這就是現在的我需要聽見的」
這成為了我寫作最大的動力來源,
也使我相信,我的寫作非關於我,
而是我人腦還無法理解的,萬有的、生命的智慧,藉由我,傳達祂想表達的。
所以,如果你認為這篇文章能夠幫助、啟發到你身邊的家人、好友,我誠摯地邀請你與他們分享。
如果你的家人、朋友轉發了這篇文章給你,你想要持續收到這樣的文章,歡迎你訂閱 Reflect with Natasha 電子報。
今天先這樣啦,掰掰~